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致富 >

大漆成器-李绍成

2022-11-04 16:26 来源:三农网

  2022年9月8日,传统犀皮漆器工艺负责人李绍山将自己的作品带来了青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展厅进行展览。

  青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上行负责人张权接待了李绍山,沟通并了解了传统犀皮漆器工艺由来和历史。

  犀皮漆,又称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罗漆,孙吴墓和刘宋墓都出土有犀皮漆器,前者已经十分流行,这表明其创制使用时间或许更早。唐宋是犀皮漆器的兴盛期,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

  漆艺是运用漆树分泌的液体为原料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三宝之首——树割漆、蚕吐丝、蜂做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無為犀皮漆器制作工艺以木胎为主,制作工序如下,修胎,吃漆,批灰,裱布,批灰,打磨,髹涂、打磨,打埝、(髹色漆、贴金、髹色漆)反复重复以上工序、打磨,(推光,揩清)反复重复以上工序直至漆器表面光亮如镜。

  一件普通普通的犀皮漆器制作周期6——12个月,更加珍贵的犀皮漆器制作周期2——3年才完成。

  李绍山的工作室,就在他位于青县青州镇李镇村的家里。这里毗邻学校,一进村子,几乎半数人家都挂着“小饭桌”“接送站”的牌子。学校开学的日子,这些招牌能给村民带去不少收益,村子里热闹非常。不过这些与李绍山无关,他什么牌子也没挂,反倒显得格格不入。

  大概知道李绍山有工作室的村民也没多少。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摆在客厅里的一张折叠饭桌,做的是传统漆器中的犀皮漆器。

  李绍山的手艺是自学的。他曾是大车司机,与犀皮漆技艺没有半点联系。

  5年前,他到山东聊城出车,恰逢当地举办葫芦节,在那儿,李绍山第一次见识到了犀皮漆器的独特魅力,“像被电到一样,一下子就不能动了。”

  那是一个黑红金三色的葫芦,表面光润平滑,纹理却像流云、松鳞一样复杂多变,“像是画的,可复杂程度又让人觉得不太可能。”李绍山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奥妙。他当即就想拜师学艺,可对方直摆手,一连说了好几遍“太难了,你做不了……”

  传统技艺大抵都有艺不外传的讲究,犀皮漆器也是如此。1700多年以来,犀皮漆器一直都是徽州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是皇家御用贡品,寻常人家一件难求,各代工匠更是将其复杂的制作工艺视为不传秘法。但这并不是李绍山被拒的主要原因。

  千百年来,大漆一直都是制作漆器的不二之选。这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不同于现代漆料,它只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干透,而北方昼夜温差过大,空气湿度也远远达不到70%至90%这样的必要条件,“漆干不了,学会手艺也白搭!”老师傅的话像一盆凉水,把李绍山浇了个透心凉。

  可他不死心。其后半年,四处托关系,费尽心思才在福建找到一位掌握犀皮漆的艺人,但结果还是一样。那段时间,李绍山像丢了魂儿似的,晚上做梦都在拜师学艺。

  没人教就自己学。2016年,李绍山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辞掉工作,专心在家钻研传统犀皮漆器工艺。能不能学成?多久能学成?一切都是未知数,“就是喜欢、想学。”至于学成之后干什么,李绍山从没想过,更不敢想。翻书、看视频……他把找得到的资料看了一个遍,修胎、固胎、打埝、上色、髹涂、打磨……光主要工序就10多道,其中还有不少工序需要多次重复。

  学艺过程中,李绍山遇到的难题就没断过——漆面脱落、纹理不清……“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没地方问,翻书、找资料、看视频,就自己琢磨呗!”新买的书被他翻得像出土文物一样,收藏下来的视频几天几夜都看不完。

  接下来,李绍山还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南方,物件上好漆挂起来就行。可在北方,李绍山只能人为打造“小气候”。他把浴室封死,只留一扇供人进出的小门,又找来加湿器,24小时开着,保持湿度……

  那段时间,李绍山恨不得抱着葫芦睡觉。这状态持续了一年多,直到他做出一件合格的犀皮漆器。

  他担心这门手艺会像当初那样再度失传。“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是两码事,那是形容一个人能成大器的‘器’。”漆器大师甘而可的话,李绍山奉为圭臬。太多人把犀皮漆当成追名逐利的手段,李绍山不是,他要把它传承下去。这些年,他一直忙着培养新人,收了不少徒弟,指点过的人更不下三四十个,没什么门槛,想学就行。“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但至少可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李绍山说。

  青县电商服务中心将李绍山的作品在展厅进行展示,让来到服务中心的青县人也了解到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到它其中的故事和传承。让感兴趣的人去学习去了解这个文化,这个技艺,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