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养殖技术 > 养猪 >

北方猪场的猪舍设计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

2018-12-21 15:16 来源:猪价格网

  猪舍建筑工艺是随着养猪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是养猪成败、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卫生的关键技术措施。猪舍建筑不仅要适合于猪的繁殖、生长发育、猪群健康的需要,还要满足于经济生产的需要,造价低廉、节省投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的是要有利于环境卫生,不污染大气、水源、土壤,使养猪生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损害任何一条,都可称之为不良设计。

  猪舍建筑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猪舍建筑中,必须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评定猪舍建筑设计的应用价值,全面评估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为了对猪舍建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现仅就我国北方地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猪舍建筑工艺设计分别介绍如下。

  1 50年代及其以前的猪舍设计

  中国养猪的历史,很长时间是处于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即农谚所说:“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积肥,同时提供肉食,以求自给自足。这时的猪舍建筑很简陋,设施简单,不需严谨设计,无需很大投资,即节能又便于积肥,不污染环境。按现代的话说,是污水的零排放。这种猪舍(猪圈)往往设在场院的一角,挖一个坑,砌起矮墙,圈内高的部分是猪炕,加垫草供猪休息睡眠;下部是一个坑,供猪排粪、尿的处所,为积肥用。在猪圈坑里垫些碎草、泥土等与粪尿混合。

  这样的老猪舍,即可养母猪(带仔猪),也可以养肥猪。可根据养猪头数建成1个圈、2个圈或多个圈。

  2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猪舍设计

  1955年后,农村出现了互助组和合作社,有些农村出现了小型养猪场。在原有一家一户建立小猪圈的基础上连成排舍,前面无窗开放或有墙有窗封闭,并有运动场。

  这种猪舍,多半采用干清粪,将猪粪送到积肥场,堆积发酵。冲圈污水可顺粪沟流入积肥坑。

  后来,随着养猪规模的扩大,猪舍内出现了双列式或多列式;猪舍屋顶,有单坡式、双坡式、钟楼式,半钟楼式等等。

  从1958-1961年间,随着群众性生产工具改革运动的发展,一时兴起将小猪场并成大猪场,曾一度大搞“猪食堂”,就是在猪场内各猪舍的中间地区建起了统一喂食的场所,各种猪统一到猪“食堂”就餐,“猪食堂”的饲料供给有了单独的机械化、自流化、自动化设施。

  3 60-70年代设备出现了“大岗圈”

  经过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经济也从个体经济发展到了小集体的联合生产,发展成了大规模集体所有制。这时的养猪场,猪舍也随着有了发展,猪舍面积加大,养猪的头数增加,猪舍的形式也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在京津地区出现了“大岗圈”。该圈的特点是“公母猪,仔猪、肥猪多饲养在同一猪舍内;无运动场,猪只不运动;拴系饲养;饲料配置,仍以青粗为主,适当搭配精料”,营养不完善,不均衡。

  4 现代化猪舍的出现

  80年代前后我国出现了现代化猪舍。1975年1月周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会议上发出了“全国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号召。随后在全国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机械化、半机械化养猪场。如湖南的君山、广东的白云山、辽宁的马三家及天津北港、北京的实验猪场等。这些猪场在建筑设备上,提出了将待配母猪、妊娠母猪,产仔哺乳母猪以及育成育肥猪分别饲养的生产工艺,猪舍地面有全漏缝与半漏缝地板,粪尿用水冲,自动流入舍外或在漏缝地板下建成的大粪坑中,定期排到舍外。这时外资的饲料加工企业,已引入国内,饲料配置有了很大进步。

  1977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大中城市郊区兴建机械养猪、养鸡场的文件,又一次鼓舞了人民群众机械化养猪的积极性,并加快了机械化养猪生产发展的步伐。

  1986年国家科委开设了10条龙的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商品瘦肉猪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是其中之一,经过专家论证,建议由北京市承担此项目。为此,1987年我国经对法国的考察以后,又发布了14号文件,明确指令在北京郊区兴建规模化养猪场,并以100头成年母猪,年产商品猪1500~2000头为一个规模。截止到1990年北京郊区已建成1254个规模,分布于931个猪场中,并正常投产运营。

  虽然国家项目由北京承担,但是工厂化养猪最早的是广东,早在1980年前后,广东深圳就已出现了工厂化的养猪企业。

  工厂化养猪场,工艺上将猪群以不同的生理阶段划分,分别建设猪舍,按一点一线排列,将配种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保育猪(断奶后仔猪)、育成、育肥猪分别饲养于不同专用猪舍内,形成了阶段生产的工艺流程。不同猪舍内设施不同。如:

  第一,配种与妊娠母猪舍。小群(4~5头)饲养,或单体栏饲养。

  第二,高床产仔。母猪于产仔的前7 d,进入已消毒好的产仔高床,准备产仔。产床当中为母猪产仔栏,两侧为仔猪活动场所,并设有仔猪保温箱,小猪食槽,自动饮水器等。

  第三,仔猪保育舍。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保育舍内配置有高床,用于培育仔猪,床上装有自动食槽和自动饮水器等。

  第四,育成育肥猪舍,仔猪在高床上培育到70日龄左右,转入地面饲养,栏内装有自动食槽、自动饮水器。

  第五,为了保障猪群健康,目前在猪舍布局上讲究三点式布局即公猪舍和配种、妊娠、分娩母猪放在一点,保育猪放另外一点,育成育肥猪集中于一点。三点距离较近(20~30 m)称之为小三点,三点相距500 m上为大三点。

  第六,现代化养猪舍必须遵守小单元、全进全出的工艺要求。母猪产床每12或24张产床为一单元,保育舍与产房配套实行小单元。

  5 零排污生态猪舍

  为了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最近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美国农业部联合试验,设计了一种猪舍,舍内设有猪的休息区,采食区和排粪、尿(垫草)、排污区。猪舍由砖建成半截,上方为圆拱形塑料布作屋顶并带有通风的门窗。

  零排污猪舍,每养一批猪,立即清除粪污碎草,并彻底消毒,清圈凉圈,而后再养一批猪,粪污碎草经发酵腐熟作肥料,施入农田。

  总之,在猪舍建筑上节省资金、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又不污染环境的优质高效生产工艺才是猪舍设计的发展方向。期望有关部门依据我国国情,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发展我国养猪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