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黑龙江省巴彦县实施生猪养殖业发展战略

2018-12-26 13:12 来源:猪价格网

  好饲料才能喂好猪,巴彦县严把饲料关,大打绿色生猪牌。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饲料资源,为巴彦这个农业大县发展生猪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2004年以来,巴彦借助国家和省市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机遇,选择了这条覆盖面广、发展条件优越的生猪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近年来,巴彦县两届领导班子又以打造全国“猪粮之都”为目标,深入实施“打猪牌、发猪财”的生猪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系列化服务,生猪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饲养量达到320万头,仅出栏生猪就超过180万头,创产值24.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生猪产业收入达到4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位。

  日前,记者对这个“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进行专访,探秘这座“猪粮之都”的制胜之道。

龙头企业深加工,使巴彦猪肉扬名市场。

  “愿景”:养猪大县实现规模扩张

  巴彦生猪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饲养有基础——家家户户形成了养猪增收的产业习惯,并且有娴熟的饲养技术和很强的饲养积极性;饲料有保障——全县年产玉米5亿公斤以上;市场有信誉——巴彦是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巴彦是传统农业大县,但仅靠种植业永远改变不了“农民致富、财政穷县”等根本问题。而与他们县情相似的双城市,恰恰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而实现了富民强县目标。

  巴彦县委书记邓宏图认为,解决了巴彦县农牧业发展问题,就能解决巴彦县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因此,巴彦几届领导班子始终将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强县富民的第一产业,出台最密集、标准不断提高的政策永远都是“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生猪产业化发展战略方案”、“畜牧繁育体系建设”等关于生猪生产的文件。

  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巴彦县提出“要全力帮助农民解决养猪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保险、给订单,由农村信用联社、县保险公司、县畜牧局、繁育基地和加工企业5个方面参与联合对农民生猪养殖开展贷款、保险、培训、防疫、繁育、订单六位一体服务体系”,当年县、乡、村300多人的防疫队伍建立起来,并确定了一批生猪养殖示范村和示范户。

  毕业于东北农大的刘丽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女承父业”,与畜牧专业的同学结婚,共同创建了“驼峰绿色养殖基地”。如今,育肥猪、仔猪、种猪等存栏达到12000头。

  华山养殖场女场主刘永慧来自县城,100多万元积蓄全都“砸”进养猪业。她的养殖场一年出栏2000多头仔猪,育肥猪1000多头。她说:“从配种到产仔4个月,一个仔猪落地20多天就被200多元‘抢’走,价好的时候能卖到300多元。做了这么多年的买卖,干啥都没有养猪滋润。”

  快速丰厚的回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

  镇东乡镇东村杨建伟把新娘荣广智娶进了家门,住的是旧房,却给猪建了一栋新砖舍。新娘荣广智的父亲养猪出了名,姑娘出嫁,亲家送来了2.7万元彩礼钱,他和老伴商量让女儿带彩礼钱到婆家养猪。荣广智和杨建伟商量后建起了一栋大猪舍,小两口养起了猪。镇东乡有一大半农户养猪,户均达到40头。徐秀杰丈夫在乡上管护公路,她一个人竟养了200多头猪。

  于是,这个县养猪规模打着滚、翻着番迅速扩张,2002年全县饲养量仅40万头,2003年上升到80万头,2007年突破200万头,2011年超过320万头,规模是8年前的4倍,10年前的8倍。

一年四季,川流不息,贩猪车辆成巴彦一景。

  “肉山”:养猪大县引来大龙头

  结构调整的口号喊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巴彦,养猪业虽年年刷新历史数字,但其收益始终难以占据“半壁江山”,制约巴彦生猪生产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巴彦的养猪业发展,决不能就养猪来谈养猪,而是要通过抓加工业来拉动养猪业。”

  2005年,巴彦人开始把着眼点从抓生猪养殖转到抓工业上,转到抓生猪的精深加工上。县委、县政府组队几赴省城、山东、四川,优惠的政策、诚挚的感情、庄重的承诺,终于使几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巴彦。

  金锣集团兴隆分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厂,满负荷生产,年加工生猪150万头,主要产品分割肉已远销至北京、上海等十多个省市,年创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他们加工的冷冻猪肉,在京、津、沪叫好,在四川,巴彦猪肉没卖完,本地的肉就别想开张。金锣把四川的企业,连窝端到巴彦。

  “龙头”的“辐射”,使基地的建设步子加快了。巴彦县已具规模的洼兴种猪场,又投资13万元,新引进种猪54头,而且一色的优质名猪:皮特兰、比利时皮特兰等,猪场现有种猪已达400头。丰乐养猪场的曾庆山有20年的养猪历史,2008年他又“扩张”了,投资25万元新建两栋猪舍,猪舍扩建为2350平方米,年出栏育肥猪已超过10000头。目前另外4处年出栏5000头种猪繁育场扩建工程目前也已完工。

  巴彦的现在和过去截然不同了,从2007年起,这个县连续5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巴彦猪肉”被确定为地理标识,可谓名声在外。望着堆积成山的“巴彦猪肉”,加工企业纷至沓来。

  2011年1月17日,巴彦与雨润集团成功牵手。

  巴彦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了雨润集团的6个项目并签约,一次性引进资金14.8亿元人民币。

  雨润集团巴彦项目中与生猪生产相关的项目是:投资3亿元,兴建巴彦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生猪150万头;投资3.5亿元,兴建巴彦元丰养殖有限公司,年生猪养殖10万头,养殖曾祖代种猪3000头;投资1.8亿元,兴建巴彦县福润饲料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饲料30万吨。

  2011年11月13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春华与雨润集团在南京总部进行了会商。

  双方明确巴彦康宇有限公司(生猪养殖)2012年当年进行调试生产。巴彦福润饲料加工有限公司2013年3月底前完工。巴彦万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猪屠宰)2012年底前成主体工程,2013年7月28日前完成调试、进行试生产。雨润项目注册、土地摘牌、环评和立项等工作由巴彦县政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在2012年3月底前完成。

  号称“粮仓”、“猪窝”的巴彦,由于老“龙头”的启动,全县已发展标准化养殖一条街552条、专业村38个、专业屯252个、专业养殖户45852户。

  更由于雨润集团的介入,催生出更大的养殖规模:10000头以上养殖公司9个;5000头以上养殖公司39个;3000头以上养殖公司16个;1000头以上养殖公司35个;500头以上养殖场81个;200头以上养殖场640个;100头以上养殖场115个;50头以上养殖户4887个;50头以下的养殖户23000户。

  “抱团”:养猪大县组建航母编队

  “这几年猪价时高时低,波动特大。”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农民王晓波告诉记者,“3年前我参加了合作社,养猪可省心多了,效益也好了。”

  过去,巴彦县除了十几家大养殖场外,绝大多数养猪户在抓猪、养猪、卖猪过程中都是自己管自己,“小规模、大群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养猪户虽然靠加工企业和经纪人收购产品,但生猪价格往往由加工企业和经纪人来定,养猪户由于没有主动权,养殖户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巴彦县通过组织养猪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格局,并实现了生猪产业发展的标准化。

  2006年,养猪大户曾庆山与哈尔滨儿童公园早市、道外肉联加工厂等签订了长期供求合同,但他的养猪量小难以满足供应,必须扩大生产规模。

  2007年春天,县里帮他协调用地10000平方米,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猪场,但这个规模还不够“大”,他又联合75个养猪大户组建了巴彦县生猪产业集团公司,走上了捆绑发展连锁经营的新路子。

  2010年春天,曾庆山以自己的丰乐种猪场为依托,创办了丰富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在品种、饲料、管理、核算、销售上搞“统一”,生产迅速发展,买卖红红火火。

  兴隆丰源畜牧养殖场场长李志超,5年前创办了丰源养猪专业合作社,吸收200余家养猪大户为成员。这个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经营,生猪品种、饲料、防疫、销售、管理实现全部统一。生猪价格由社员、理事根据省内外市场价格来定,有效地保证了养猪户的利益。

  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养猪户王彩红每茬养1000多头生猪,可以说算是个养猪大户。据她讲,过去生猪出售价格自己说了不算,都是经纪人定价,为了保障养猪利益,她组织本村养猪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大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她说,目前猪价在8.5元左右,通过专业合作社出售,每斤可以多卖四五角钱,一头猪就多卖百八十元。

  巴彦县副县长宋俊峰告诉记者,农民养猪合作社是联结养殖户与市场的纽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现实抓手。

  巴彦县在深入实施“农牧富县”战略中,把合作社带动作为发展生猪产业、抵御市场价格低迷的战略举措全力推进。2006年只有苏城、龙泉两家养猪专业合作社,现在这个县已发展到34家,最少的拥有社员100多个,注册资金均在50万元以上,最高的超千万元。

  201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巴彦县丰乐乡政府所在地最繁华的“丁字街”口彩旗招展,人头攒动,伴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兴泰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挂牌成立。

  兴泰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巴彦县继丰源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后成立的第二家联合社。他们把分散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在经营过程中上实行饲料、品种、技术、管理、销售“五统一”,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进一步增强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益。

  兴泰和丰源两个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都是联合四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巴彦丰富养猪合作社带领80户多社员加入了兴泰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丰富养猪合作社副理事长曾庆山告诉记者,在原有养猪合作社的基础上,把整个饲料厂、兽药厂和技术人员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使养猪户把各方面的成本降下来,效益提上去。

  巴彦县供销联社主任孙树国介绍说,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功能是出合格产品,而上一级联合社的作用则是打造品牌。只有发挥好联合社的优势,才能推动巴彦标准化养猪发展,才能叫响国家地理标志“巴彦猪肉”这个品牌。

  巴彦县委书记邓宏图说,巴彦号称“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我们就是要组建养猪业的“航母”舰队,这样才能抵御更大市场风险,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牌亮”:养猪大县首创“绿色标准猪”

  2012年的春节即将来临,喜事也常常降临在巴彦县的养猪大户们头上。前几天,巴彦县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2000头“绿色标准猪”被“包圆”,“每斤多卖2.60元,一头多卖400多块,2000头就是80万,去掉成本,也比养普通猪多赚40万哪!”社员们乐得合不拢嘴。

  “绿色标准猪”就是饲料中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类药物、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药物和添加剂残留,实行全程无抗饲养的猪肉,猪源、饲料、管理、防疫等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这不仅填补了全省绿色食品产品的空白,对提升畜禽产品档次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巴彦县畜牧局局长王玉波说。

  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丰源养猪场年均存栏生猪1.5万头,种公、母猪1500多头,每年向社员提供二元母猪5000多头及商品猪1万多头,是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自繁自养瘦肉型猪场,也是巴彦县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巴彦县龙头企业。

  置身于四周被绿野环绕的丰源养殖区,如同走进孤岛。养殖绿色标准猪首先要选择健康的仔猪和绿色饲料,以自己培育的种公、母猪为仔猪源,进行配种产仔,再从中挑选出健康型的仔猪进行养殖。除了生猪饮用水、饲料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外,还要让生猪在清洁、冷热适宜的状态下生长。总社为此设计了木结构的“床”,让猪在悬空的“床”上活动休息,既避免了因潮湿而生癣疮,又保持了清洁、通风和空气流畅。夏天还在猪舍的一面墙壁上设置了“窗帘”,借助对面的墙壁上设置的风机,达到降温、清凉的效果,使猪舍温度保持26摄氏度左右。

  丰源养猪场是巴彦县将传统生猪养殖向绿色生态转型的典范。2010年春,巴彦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发出:打造“猪粮之都”,建设“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的动员令。

  为建成“猪粮之都”,巴彦采取一系列超常举措。两年来,这个县建设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小区100个;建设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00个;健全完善全县18个乡镇和116个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叫响了“巴彦猪肉”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争创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与主销区,大城市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全县绿色标准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东北农大、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省畜牧研究所、哈兽研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每户有一名养殖“明白人”,每村有一名合格绿色标准猪养殖能手,每个乡镇有科技带头示范户。

  据了解,“绿色标准猪”生产已在兴隆镇丰源和洼兴镇兴泰两个养猪合作总社率先试验。两个合作总社利用饲养专用舍,饲喂专用绿色有机饲料,指派专业兽医人员和饲养员进行管理和喂养。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已经对3批绿色标准猪进行了产品检验认证,标准猪生产已达2万多头。兴泰养猪合作总社已生产绿色标准猪3万多头,两个合作总社去年生产绿色标准猪6万头。

  绿色标准猪品牌的认证,将对巴彦县域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2012年末,全县绿色标准猪出栏量达到100万头,每公斤多卖2.00元,每头猪平均多卖200.00元,全县仅绿色标准猪多创产值达到2个亿。每位农村人口将平均增收400元。效益的驱动,农户养殖积极性高涨,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预计达到380万头,2020年预计达到500万头,真正实现生猪产业由“数量”大县到“质量”大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