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高价猪肉行情”缘何再现

2018-12-24 11:50 来源:猪价格网

  昨日(7月19日),一市民在南昌红谷滩洪城大厦超市面对超过45元一公斤的排骨一脸迷茫

  国务院日前出台五条措施,以稳定肉价,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6月份我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7%,成为物价上涨主要推手之一,引发热议。

  何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肉价频繁“蹦极”为哪般?如何跳出“猪周期”怪圈?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深入江西、广东、陕西等地调查追踪。

  “猪周期”缩减一半 助推肉价“蹦极”

  “虽然国务院发出了稳定肉价的强烈信号,但肉价要真正降下来还需时日,至少下半年仍会在目前的历史高位振荡”。16日,江西上高县的养殖大户黎景阳说,作为鲜活农产品,从母猪产仔到肉猪出栏至少需要6个月。

  短时间内肉价“蹦极”令不少养殖户困惑。就在去年,因为肉价低迷,加之部分地区疫情蔓延,使许多养殖户弃养,导致今年猪肉价格大涨。在江西,去年一些县生猪出栏价最低时每斤只有4.6元,仅仅一年过后,目前就达到每斤10元,创历史新高。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先后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一个周期为6年左右。但课题组专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济民说,2008年以来,这一周期已缩短为3年,且价格涨跌幅度更大,令人关注。

  在广东惠州市郊汝湖镇,养猪12年的钟光明已经历三次“猪周期”。1998年,他刚入行就赶上一个低谷,直到2004年才尝到波峰的甜头。但2006年,他又遇到一个低谷,差点破产。经过2008年肉价高峰之后,去年又是一个谷底,他出栏一头猪要亏一两百元。“养猪就像坐过山车。”在年出栏680万头的广东温氏集团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姚绘指着肉价曲线图说,新一轮上涨有个明显变化,即单边上涨。“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振荡并非中国独有。”王济民说,国外猪肉市场也是约5年一个周期,但像国内频繁的“暴涨暴跌”比较罕见。

  “产业软肋”是祸根 “逆调节”难题待解

  周期缩短、价格“蹦极”,暴露了国内生猪产业的诸多“软肋”。同时,肉价监管出现“逆调节”现象,也亟待改善。

  一些养殖专家表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周期”振幅就会趋于平稳。而在国内,家庭散养等小规模生产仍占较大比例,每逢周期性价格振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

  规模化水平低带来的防疫困难,也是行业软肋,常常加剧肉价波动。

  陕西省武功县贾晁村养殖户贾松柱说,去年10月外来客商来收购生猪后,第二天就有8头猪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有40头猪出现同样症状。“疫病防控不是一家一户能做到的,政府应完善生猪防疫体系。”

  记者调研发现,肉价监管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高价,但监管中也出现“逆调节”现象,加剧了市场波动。

  目前肉价调控有一个特点,即政府总是在高价时介入,发放养殖和防疫补贴,扶持生产,其结果必然是肉价下跌;而到肉价跌回低谷时,一些地方又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又必然导致供应减少。

  中国畜牧协会副会长温志芬表示,这种“逆调节”的做法,对短期内平抑猪肉价格起到了作用;但跳出来看,则加剧了价格波动,陷入“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监管怪圈。

  凭借多年养猪经验,钟光明很清楚大跌之后必然会大涨,但为何明知减少存栏量是“亏本的买卖”还要减呢?钟光明道出了苦衷:去年肉价低时,卖一头猪就亏上百元,自己规模不够,又不能获得贷款,为了生存只能“割肉斩仓”。

  力促产业升级 打破“肉贵伤民、猪贱伤农”怪圈

  在政府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五条政策措施后,市场立即作出反应。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最新监测,近日全国生猪收购价得到稳定,并呈微幅下降态势。

  价格调控只能稳定一时,从长远看,如何跳出肉价大起大落的“猪周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面对新一轮肉价波动,舆论应该理性看待,政府应吸取教训,更多地尊重市场规律,同时适度采取干预措施,进行科学调控。

  破解“猪周期”,根子还在促进产业升级。江西省畜牧局局长黄峰岩表示,在扩大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养殖的同时,今后国家应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要扶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用品牌引领畜牧业发展。

  广东东进农牧公司的发展模式引人关注。记者采访发现,这家拥有八千头母猪、年出栏16万头肉猪的公司,去年并未因肉价低迷而减量,反而新增了一条两千头的生产线。其屠宰加工厂厂长郭新海说,我们做的是养殖、屠宰和加工“全产业链”,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猪价低的时候,屠宰加工有利可图,而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就靠养殖赚钱。“扶持措施不能只撒胡椒面,那等于奖励分散养殖,不利于市场稳定。”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钟新福建议,政府今后出台政策,应更多鼓励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养殖。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吴铁雄等专家认为,为治疗“产业软肋”,像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应向产业链倾斜,以奖代补,促进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市场供求和价格预期。

  相关:

  是猪“拱”高了物价吗

  随着近期猪肉价格上涨,CPI连续攀高,加之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5.5%的原因,主要是生猪和鲜蛋涨幅比较大,其中生猪价格同比上涨了40.4%,对CPI的影响将近20%。

  到底是不是猪肉价格上涨“拱”高了物价?目前,关于猪肉价格上涨与CPI走势的关联分析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在认为猪肉价格是物价上涨主因的一方看来,在CPI指数中,食品类约占三分之一的权重,而猪肉在食品中权重更大,由此认为是猪“拱”高了物价。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以天则经济研究所为代表。天则经济研究所一份分析认为,今年以来,物价一直呈现加速上涨之势,6月份CPI上涨6.4%,创三年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影响CPI上涨约4.26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了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5月份食品价格上涨是11.7%,影响CPI上涨是3.5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3.6%,非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是34.6%。食品中主要是生猪和鲜蛋涨幅比较大,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影响将近20%。

  由此,部分赞同天则经济研究所专家观点的人士分析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与猪脱不了干系,但物价指数的结构和权重不够合理,需作进一步的调整。

  与这种观点持相反意见的是国家发改委外经所研究员张燕生。他认为,CPI上涨并非猪肉价格惹的祸,6月份CPI飙升,很大程度是由国际输入性通胀导致成本上升所致。

  在与张燕生观点相同的专家看来,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中,国际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有时更大。如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贸易逆差10.3亿美元,而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仍增加了14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成为货币扩张的重要来源。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了14.7%,一方面使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即使猪肉价格不涨,其他食品也会上涨,最有可能的就是食用植物油。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经接到鲁花花生油提价的通知,上涨幅度最高达7.6%。”有专家称,食用植物油行业可能出现的提价,或许会导致“猪”之外的新涨价因素牵动CPI走高。

  由此,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阎伟为代表的专家分析认为,表面看是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带动CPI创新高,但真正让物价创三年内新高的主因是成本推动、PPI向CPI的传导压力持续所致,只让猪背负“拱”高物价之名实在有点冤。

  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则表示,无论是输入型通胀还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其背后的本质都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生产供给增长过多,因此,治理通胀不能只治标不治本,最终的政策指向都只能是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增加生产。

  猪肉价涨幅缩小甘宁鲁下降最大

  商务部7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近期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和鲜猪肉批发价格涨幅均出现回落。

  监测显示,上周(7月11日至17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19.5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4%,涨幅缩小1.5个百分点,连续3周涨幅缩小。在重点监测的31个省区市中,价格下降的有12个,比前一周增加8个,其中甘肃、宁夏、山东分别下降2.4%、2.4%和2.1%。

  蛋价每斤超5元晋川冀蒙涨幅高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6月底以来,全国鸡蛋价格呈持续上涨走势。

  监测数据显示,7月19日鸡蛋价格同比上涨24%,全国鸡蛋价格再次升至每斤5元以上,较6月30日价格上涨2.2%。分地区看,超过八成省区市鸡蛋价格出现上涨,其中,山西、四川、河北、内蒙古涨幅居前,分别为7.8%、5.9%、5.4%、5.2%。目前,全国鸡蛋价格仍明显高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