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破解猪肉“暴涨暴跌”不妨学学美国

2018-12-24 11:47 来源:猪价格网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并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从常务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今年猪价调控措施与2007年非常相似。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的宏观调控在控制了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势头的同时,也为2009~2010年的猪价暴跌埋下了伏笔。

  有人认为,政府应该从上一轮猪价暴涨暴跌中吸取教训,采取更加周全的调控方式以避免重蹈覆辙。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暴涨暴跌就是中国生猪市场的常态。统计显示,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猪肉价格共经历了约8次不等的周期,平均每3~4年波动一次,周期内,市场

  平均批发价格与低谷时涨幅高达150%。一般来说,猪肉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即便在消除通胀指数后,年平均波涨跌幅仍接近15%,最高达到30%。

  猪肉价格的“暴涨暴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来说明,即“蛛网理论”。生猪市场是一个比较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有众多“原子式”的养猪农户,没有生产者能够决定猪肉的价格,每一个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这样的市场中,供给价格完全受外在因素影响,如需求、疫病等。但是,由于生猪生产有周期,一般从仔猪到育肥出栏要4个月左右。“原子式”的养猪农户一般很难观测到市场消息,往往只能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生猪养殖。当本期价格上涨,就会扩大生产,而未来超过需求,则必然暴跌。

  养猪户的一连串决策行为,作出的图就好像一张“蜘蛛网”,因此得名蛛网模型。正是在这种时而发散、时而收敛的“蛛网”中,猪肉价格时而暴涨、时而暴跌,生猪生产者也普遍陷入了“一年赚、二年平、三年亏”的怪圈。那么,又该怎么破解猪肉“暴涨暴跌”呢?猪肉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不独是“中国现象”,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地区也普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以美国为例,其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大约是4年一次。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波动幅度较大,上下幅差近40%。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波幅基本控制在了10%之间,到90年代末期,上下波幅已小于10%。

  美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幅的减少,得益于3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生猪市场上99.1%的供给是由规模养殖户(50头以上)提供,61.1%的供给由大规模养殖企业(5000头以上)提供。第二,产业化、一体化程度在加大。即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预先签订合同,再进行生产,以避免养殖的盲目性。从1993~2001年,美国通过此类合同售出的生猪比重由10%增加到了72%。第三,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而生猪期货的成功,可以帮助生猪企业作出正确决策,并通过期货交易保证收益,从而避免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

  从美国的经验出发,破解猪肉价格“暴涨暴跌”也应该从3个方面出发,即优化生产结构,实现规模化饲养,在此基础上加快垂直一体化,发展期货市场。我国生猪市场规模庞大,出栏数量几乎占全世界的一半,是美国的6倍多。然而,这么庞大的市场,小规模生产(50头以下)占到了市场份额65%以上,且生猪市场一直处于盲目生产阶段,市场信息不充分,交易混乱。据报道,近日,大连商品期易所正在积极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固然,生猪期货将对稳定猪价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原子式的、以农户生产为主体的生猪市场中,生猪期货的价格稳定功能可能会大打折扣。